迭代器模式
实际编程中,我们经常需要访问容器对象中的各个元素,比如遍历链表中的元素
通常的做法是将链表的创建和遍历都放在同一个类中,但这种方式不利于程序的扩展,如果要更换遍历方法就必须修改程序源代码,这违背了 “开闭原则”。
既然将遍历方法封装在容器类中不可取,那么容器类中不提供遍历方法,将遍历方法由用户自己实现是否可行呢?答案是同样不可取,因为这种方式会存在两个缺点:
- 暴露了容器类的内部表示,使其数据不安全
- 增加了客户的负担
“迭代器模式”能较好地克服以上缺点,它在客户访问类与容器类之间插入一个迭代器,这分离了容器对象与其遍历行为,对客户也隐藏了其内部细节,且满足“单一职责原则”和“开闭原则”
迭代器模式定义:提供一种方法,使之能够依次访问某个容器所含的各个元素,而又无需暴露该容器的内部实现。
迭代器模式是一种对象行为型模式,其主要优点如下
- 访问一个容器对象的内容而无须暴露它的内部表示。
- 遍历任务交由迭代器完成,这简化了容器类。
- 它支持以不同方式遍历一个容器,甚至可以自定义迭代器的子类以支持新的遍历。
- 增加新的容器类和迭代器类都很方便,无须修改原有代码。
- 封装性良好,为遍历不同的容器结构提供一个统一的接口。
其主要缺点是:增加了类的个数,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。
在日常开发中,我们几乎不会自己写迭代器。除非需要定制一个自己实现的数据结构对应的迭代器,否则,开源框架提供的 API 完全够用。
一般来说,迭代器需要了解容器类的内部实现,才能正确的遍历容器中的元素
模式的结构
迭代器模式主要包含以下角色。
- 抽象聚合(Aggregate)角色:定义存储、添加、删除聚合对象以及创建迭代器对象的接口。
- 具体聚合(ConcreteAggregate)角色:实现抽象聚合类,返回一个具体迭代器的实例。
- 抽象迭代器(Iterator)角色:定义访问和遍历聚合元素的接口,通常包含 hasNext()、first()、next() 等方法。
- 具体迭代器(Concretelterator)角色:实现抽象迭代器接口中所定义的方法,完成对聚合对象的遍历,记录遍历的当前位置。

应用场景
迭代器模式通常在以下几种情况使用。
- 当需要为容器对象提供多种遍历方式时。
- 当需要为遍历不同的容器结构提供一个统一的接口时。
- 当访问一个容器对象的内容而无须暴露其内部细节的表示时。
由于容器与迭代器的关系非常密切,所以大多数语言在实现容器类时都提供了迭代器类,因此大数情况下使用语言中已有的容器类的迭代器就已经够了。
STL中的迭代器
在STL中的vector、list、set、map等容器都包含了迭代器,迭代器的行为与指针类似,迭代器可以是原生指针,也可以是重载operator*和operator->的对象。
与容器相似,该容器对应的迭代器可以获取特定类型的值,我们需要通过特性萃取技术(traits)来获取迭代器对应的类型。c++提供了iterator_traits来实现该功能。
一般来说,迭代器需要提供以下几种类型,针对原生指针,可以通过对iterator_traits进行模板特化来获取对应的类型
1 | value_type |
迭代器分类
1 | struct input_iterator_tag { }; // 输入迭代器,只读,只能++ |